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,80名舞者走出一幅“垂柳圖”,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,演繹著獨具韻味的“中國式”告別。
柳,留也,留戀不舍?!八蛣e+柳枝”,折柳寄情,這才是中國式浪漫,是中國給全世界的浪漫。你知道嗎?這樣浪漫的離別方式,其實就在咱西安人身邊。
一千多年前的唐朝,橫跨于長安城東灞河上的灞橋,因為是“東出長安”的必經之路,大量相送離別的場景便發生在這里,所以灞橋就成為詩詞歌賦中最著名的“送別地”。
而生長在灞橋邊的柳條也成了送別的象征物,文人騷客們也在這里留下了大量和“折柳”有關的詩篇。
詩仙李白在《憶秦娥·簫聲咽》中曾嘆道:“年年柳色,灞陵傷別……”
“東風里,有灞橋煙柳,知我歸心?!笔顷懹蔚纳钋檠堇[。
“楊柳煙含灞岸春,年年攀折為行人。
好風若借低枝便,莫遣青絲掃路塵?!闭Z出戎昱《途中寄李二(一作李益詩)》
劉禹錫唱道:“征徒出灞涘,回首傷如何……”
李商隱吟道:“灞水橋邊倚華表,平時二月有東巡……”
白居易在這里留下《長樂亭留別》“灞浐風煙函谷路,曾經幾度別長安?!?
灞柳送別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浪漫絕唱。
灞橋也是古人眼中“柳色如煙絮如雪”的風景名勝之地,于是“灞柳風雪”成為了“關中八景”之一。
熟知這段歷史的陜西鄉黨導演張藝謀,在閉幕式上選擇了“折柳寄情”,來表達中國式送別的浪漫,這也和開幕式中的迎客松煙花形成了呼應。
如今,在灞橋依然可以看到成片的柳林,灞柳風雪的盛景如初。
冬去春來,灞橋邊的柳樹又發出新芽,長出新葉,一陣春風過來,柔軟的柳枝隨風飄揚,中國式的浪漫就這樣在現實中再次出現
看過了北京冬奧閉幕式,品味著長安城的折柳故事,這個早春不妨再去灞河岸邊走一走,重溫這跨越千年的浪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