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“春捂秋凍,不生雜病”的說法,尤其是初春氣溫剛剛開始回暖,不要過早的脫掉棉衣,要注意保暖多捂著點。這個民間流傳真的有道理嗎?事實上,春捂是根據多種因素綜合判斷得出的結論,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。
1.氣候因素
冬季轉入初春,乍暖還寒,早晚溫差大,猶如孩兒面,一日三變;民間也有諺語說“驚蟄刮北風,從頭另過冬”,意思是初春氣溫回升后,常會出現氣溫持續偏低彷佛忽然回到冬天,這種天氣我們稱為倒春寒。每逢倒春寒人們都不禁感嘆好不容易熬過了冬天,卻差點凍死在春天!因此初春不適宜脫掉棉衣,人們難以適應倒春寒的襲來。
2.身體因素
冬季人們穿著厚厚的棉衣,此時身體產熱、散熱與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,初春若遇降溫仍執意脫掉棉衣,身體無法快速調節產熱、散熱與氣溫平衡,會導致體溫下降,易引發感冒。
3.春季患病因素
春季屬患病高發期,各種病毒、細菌比較活躍,呼吸系統疾病、流感、過敏等流行病特別容易找上門,因此初春季節變換期,我們不應該過早地換上單衣,適當的捂一捂對身體是有好處的,可降低患各種春季流行病的概率。
春捂到底怎么捂呢?
春捂是為了順應春季天氣變化的特點,預防身體不適和其他春季易發疾病,很多朋友們不清楚如何正確春捂,只是知道要多穿一段時間的棉衣。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春捂呢?
一、衣服要遞減
初春人體正處于“冬眠”初醒之際,因此這期間不能急于脫掉冬衣,而應根據人的身體情況不同,因人而異逐漸的減少衣服厚度。
二、春捂要有度
“春捂”確?!八呐保旱谝?,頭部暖,頭部匯集了人體眾多經脈,應及時擦干頭發或者佩戴帽子,避免春風直吹頭部;第二,腿部腳部暖,人體下半部血液循環比上半部血液循環差,易受冷,所以春季褲子鞋子穿厚些,不要過早露腳踝;第三,背部暖,背部保暖可降低感冒幾率,因此建議室內停止供暖后備件外套披在身上;第四,腹部暖,肚子受涼易引發腸胃疾病,因此初春不要穿露臍短裝,要保護好肚子。
“春捂”要捂到啥時候?
大家可以記住氣溫8和15是關鍵,意思是春季晝夜溫差在8℃以上的時候,我們還需要再捂一捂;15℃是春季的臨界溫度,當平均溫度低于15℃,要穿厚衣;當平均溫度達到15℃,還要堅持再捂一捂,尤其是小孩、高齡老人或體弱多病者;當平均溫度超過15℃且連續三天氣溫都比較穩定時,就可以換上稍微薄一點的外套了。